对云时代的小恐惧

前天打开许久没用的滴答清单,提示“免费用户可以创建9个清单”,此前是意识到这个数量对于GTD而言只能实现最基本的配置,要单列几个计划都无法实现,而且,一旦在整理清单的时候,删掉了,又没有深刻理解数量上限的意义,再添加时,就需要购买付费版,当前涨价到139元/年,涨幅40%。不能说这是在作恶,因为本来人家是免费提供给你的,但是,让人觉得不舒服,这有点trap。印象里一流互联网企业不会这么做,至少不会动老用户的奶酪。在国内,免费用户有点像是免费测试的,成熟了就一脚踹开,留下愿意付费的。对比一下wunderlist,从权限上是非常厚道的,而且实际上包括文件上传也没有实际限制。对比一下doitim,现在仍然是100元/年,没有涨价,而且是全功能GTD,不仅仅是清单。

(wunderlist我这里上不去了,无法登陆。C2C&GFW,不愧是中国互联网行业的的两大法宝。)

不是说不愿意付,十年来一直在支持正版软件和开源软件,此前,也断断续续的给滴答清单付费过。在刚毕业的几年内,付费过很多GTD软件,有一些大版本号都更替几代了。可能由于工作性质吧,忙的时候是数不清的事情推着你,闲的时候就想随性而为少做安排,此外,尽管我努力推介任务管理,但老板并没有支持,在传统行业,work smart是遭鄙视的,不足以体现劳动人民的拼搏精神的,宁可开视频会到半夜,也不会去读写公共文档,连电邮都很少用到,任务委派和co-work就太复杂了。最终,个人管理和团队管理两个方面,都不需要重度使用GTD以及相关软件,就这么成了断断续续的用户。

大家可以观察到,在PC时代不愿意付费的用户,在这云的时代,在各种掌上设备上开始付费了。有一些仍然是,我付钱,你把二进制码给我,我在本地运行。各大小软件厂,更在向云端租赁(订阅)app在迈步,这是一条赚钱的好路子,例如微软,本来OFFICE并不需要总是买买买,现在通过office365,提供云端存储和云端app,一旦迈了进去,当企业或个人形成依赖后,就需要每年付费,这种依赖比本地的文档更难脱开,而且,无法盗版。对于软件企业,这种模式能保护知识产权,培养用户根基;对于用户,也不错,减少了一次性投入,也不用购买大量的高性能计算机,TOC应该是下降的。

麻烦的是,因为不是一次性提供二进制码,订阅合同是需要续订的,以前是在大版本升级的时候,需要交钱,现在是续订的时候,如果厂家涨价,或降低同档次服务,一旦形成垄断,用户是没有办法的。举个极端例子,百度云盘,现在很多人当仓库,如果其他的云盘都死掉了,你有2T的文件在上面,突然宣布,需要付费才能读取,你能不给钱吗?更极端一点,如果不给钱,就公开在云上,你怎么办?不是说百度会做这样的事儿,而是在云时代,这成为了一种可能,尤其在伟大祖国,没有隐私权立法,连CDMA都拆掉了加密协议,所有人都是赤裸的,在BAT面前都是待宰的羔羊。

比较靠谱的方案,是在家里建立私有云,不依赖公有云。有个朋友,把除了电子邮件的所有的网络工具全部删掉了,在互联网上抹去了所有痕迹的,也不会出现在任何云上,这几年也一样活得很潇洒,也许这样,能避免所有来自云的恐惧吧。

当然,还有一种办法,趁早付费,把需要的云服务都订阅上,尽可能的多买一些年头。不论是doitim,还是dida365,其实都是值得付费的应用。

树莓派3b安装archLinux

万事怕折腾^^

用noobs安装默认系统,桌面是开箱即用了,但是问题来了:

  1. 没有二进制软件源,官方推荐的那几个都没有充足和比较新的,在x86上有的很多没有;
  2. 初代的时候,SD卡只有4G没所谓,现在的TF卡都16G起,空间太浪费了;
  3. noobs默认配置没有多分区,即便手工配置,也不是很方便。

这时我们的老朋友archLinux浮出了水面,什么,gentoo?nonono,这个派的小cpu要编译到啥时候去。arch兄是出了名的软件丰富,在arm领域就更出名了,ArchLinuxArm,简称alarm。我是很奇怪PI没有选择和archLinux合作,而是在debian基础上开发了raspbian,而且,曾经推荐的alarm镜像,竟然删除了,现在只有手工安装这一条路了。

起初我尝试了直接在raspbian下直接重新分区,弄了一下halt掉了,算球。现在不像读书的时候,随手一抓就是Linux主机,只好抓起了vitualbox,下载这个arch迷你镜像,或者gentoo的迷你镜像应该是也可以,分配尽可能多的内存(1G以上最好1.5G,反正临时用一下),不分配硬盘,直接从iso启动,在启动界面,选择安装i686或x64都行,然后直接退出安装,回到控制台。我从笔记本自带的读卡器没有办法读取,有一个杂牌的USB读卡器倒是好使,插上去识别为sda。

在控制台下安装过程参看官方文档,或者中文文档。可以多分几个区,bsdtar用tar替代应该也没问题。搞完直接插回到RPI3上,就可以有显示器启动了。没有网线的,执行wifi-menu,选择wifi,输入密码,这时会自动在/etc/netctl/下生成配置档,类似于wlan0-myhome。然后,参看这篇文章,让wifi自动连接。其实就是执行:

# 
# 需要su后执行,这时候系统里没有sudo
# 默认用户密码是alarm:alarm,root:root
systemctl enable [email protected]
# 也可能没有wpa_actiond这个包,会无法启动wifi
pacman -S  wpa_actiond

不改成和wifi档名称一致,照抄就行。重启后,忽略dmesg一点错误,拔掉所有外设可以用了。

# 都需要在su后执行
# 编辑mirrorlist
nano /etc/pacman.d/mirrorlist

# 下面这行添加到上面文件的最顶端
Server = https://mirrors.tuna.tsinghua.edu.cn/archlinuxarm/$arch/$repo

# 添加后执行
pacman -Syy

# 也可以整个更新一下(要慎重)
pacman -Syu

花了几分钟安装桌面系统,然后就放弃了,难怪PI Foundation也放弃了。

这时,整个开源世界打开了,x86的荣光再现。如果要搞python:

#
# 安装python和notebook

pacman -S python
pacman -S jupyter
pacman -S jupyter-notebook

包的依赖处理的不错,版本都是各自最新的release版本,在raspbian中要落后两三个版本,在anaconda-arm里要落后的更多。不是说多么赶潮流,而是要实现和x86的版本基本一致,避免特性的不兼容。如果不是对外做服务器或者做高清播放机,树莓派上archLinux真是比较好的选择。

好吧,主要是,又可以折腾了。

如果要设置中文

#
# 设置时区
ln -s /usr/share/zoneinfo/Asia/Shanghai /etc/localtime

nano /etc/locale.gen
# 保留 zh_CN.UTF-8 UTF-8

# 生成中文locale文件
locale-gen

nano /etc/locale.conf
# 不要有空格 
# LANG=zh_CN.UTF-8

# 重启后就是中文了,现在的中文完善的不要不要的
export
# 查看LANG是否为zh_CN.UTF-8

(这里的ArchLinux并不支持64位arm8特性,PI官方没有支持,再说1G内存玩啥子64位哦~)

树莓派3b和noobs2.0

前几天心血来潮,添置了一个树莓派3b的玩具,今天到货,很快就用了起来。简单记在下面:

  1. noobs2.0现在支持wifi,也就是说可以用noobs lite在wifi下来执行网络安装;
  2. 即便支持wifi,在国内速度几乎为零,最后还是用了完整版的noobs2.0来安装;
  3. 默认的debian jessie系统,自带了realvnc server,也就是说,用免费的realvnc viewer就可以连接,不必像老的文档一样去安装其他的vnc server,此外,其他的vnc viewer不支持realvnc的认证方式;设置成启动到桌面(需要登录),并在设置里打开vnc,就会自动加载了。
  4. 中文只要在桌面环境里设置成zh中文,就很好的支持了,不需要其他设定;输入法我没有试。
  5. 修改debian源为国内镜像后,速度很快,但我看包的机制和很多年前没有什么改变,upgrade难保不出问题,大多数情况是没必要的,要慎重。
  6. 3b的性能远远超过初代,又有了官方外壳,可以随身携带,非常好。

(3)的配置档  sudo nano /boot/config.txt   无头的配置参考文档

hdmi_force_hotplug=1
hdmi_ignore_edid=0xa5000080 	 
hdmi_group=2
hdmi_mode=16

(5)的配置档 sudo nano /etc/apt/sources.list  参考文档

deb http://mirrors.aliyun.com/raspbian/raspbian/ jessie main contrib non-free rpi
deb-src http://mirrors.aliyun.com/raspbian/raspbian/ jessie main contrib non-free rpi

 

你的城就是你的国

大部分人的命运是跟着大势走的,大势就是国家/种族的红利。

比如一个人出生在欧美的小镇,不需要多大努力,读一个好大学,住一个大house,都是很容易的事情。这是因为这个国家的祖先,不论是什么办法,崛起了,要么有自然资源,要么有高科技,要么会做包包手表,出口这些高附加值产品,进口大部分低廉生活用品。由于民主制度和宗教精神,这些红利虽然大部分归高端人士所有,但是仍然溢出给全国的国民享用。小国富裕起来很快,而人口大国要富裕,人类历史上少见,因为少数精英创造的巨大价值要能让所有人享用,还有富余,是非常难的,从这个角度看,美国和日本的强大,到了可怕的程度。

如果出生在极穷国,战乱国,不论多大努力,大概率也就是维持温饱。很多人幻想穿越回古代,其实去这些国家体验一下就知道了,在那个没有西方文明和科技武装的时代,死掉是很容易的,人是没有尊严和天赋权利的。

我们的祖国,现在是不穷也不富,至少没有实现全国性的红利溢出。出生在中国的小镇,用麦子的话说,你奋斗了十年,才拿到了和一线城市的小孩一起喝咖啡的机会。在一线城市,红利的溢出是满满的,这是这么多人要去,房价一直涨的根本原因。

哪里有红利溢出?国家大剧院在北京,你看个芭蕾舞只要坐几站地铁,那些小镇永远只能在电视上看看。那些基础建设,特殊政策,其实都是集全国之力而建,但并没有红利溢出给全国人民享用。在房价奔十几万而去的这一代人起,小镇奋斗到北京的可能性基本上中断了,北京/上海,注定要成为土豪的圣地,而有无数廉价的怀揣梦想的高质量劳动力蜂拥而去,出卖着肉体和灵魂。

再去痛恨那些二十年来不断唱空一线城市房价的专家,已经没有意义。在二线三线城市,能够占据一席之地,是比较现实的,省会,怎么说也是一个省的红利集中地。更没有必要对祖国评头论足,一个城市的社保账户和红利溢出,经营的好不好,是很重要的,有些城市连养老金都发不出来,有些城市甚至钱多到要补贴消费,至于国家账户,和我们没有直接关系,也无力抗拒。

你的城市就是你的国,能早些明白这个道理就好了。

盛赞QQ浏览器9

浏览器只有三个要求:

  1. 不容易崩溃;
  2. 扩展方便;
  3. 书签可以同步。

至于速度快不快,其实都差不多。一直在用chrome,后来由于翻墙事宜,搞的实在难受,下载扩展啦,书签同步啦,总是出问题,升级到win10后,chrome总是内存不足;遂将主力浏览器换成了firefox,这家伙偶尔会卡死,但是书签同步没问题,即便是美国服务器。有说是由于flash导致的,可我的firefox根本没有开启flash,在访问csdn的文章有时就卡的死死的。

翻墙也是翻腻了,如果总出差,会发现祖国各地的GFW是不一样的……你在A省好用的法子,到了B省就要另辟蹊径,然后有一天,你花钱买的各种梯子欠费了,卖梯子的网站被墙了……俺只是要同步书签和偶尔使用扩展而已。不理解为何google拒绝服务在中国大陆的用户,讲真,像firefox那样本地化一些,弄几台服务器放在电信机房就可以了,有多难,搞一下会死吗?

此时发现了QQ浏览器9,这货真是神奇:

  1. chrome内核,兼容chrome扩展,自带商店,无需翻墙;
  2. 书签可以同步到腾讯服务器上;
  3. 全平台支持,手机,ipad,书签都可以共享;
  4. 双核,兼容部分只支持IE的网站。

关于第1点,起初以为是把一部分扩展弄过来了,然后才发现,这尼玛是整个商店,很多非热门的扩展也可以搜索到,整个的……别管鹅厂是怎么实现的,道德不道德,老纸已经泪流满面。当然,缺点也有,比如糟糕的书签管理器,书签同步不是显式的。

Anyway,这货能用,是目前最佳选择,真不知道是该感谢鹅厂还是感谢墙。

滚动至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