吃在东北

在东北一年,吃的地方不算太多,不过也能总结出一点门道来。

让我大感意外的是面食的不发达。在杭州可以轻易吃到的黄金糕、各种花样的面条、混沌、面点,我至今都没有发现。原以为这些面食都是源于北方,看来我错了,爱吃面的看来是南方人。较发达的是饼,真的很好吃,而且价钱低廉,每个人都可以吃它。馅饼、熏肉大饼、煎饼……等等。还有饺子,长春的东方饺子王,味道不错,不过真的不如湖北的饺子吃起来可口,稍显腻。

东北的菜式风格相对的少一些,不像杭州可以很方便的吃到各个地方的菜和小吃。东北菜、烧烤、海鲜比较多,然后是川菜,广东菜,浙江上海菜……同样让我意外的是在长春找到一家湖北菜,热干面竟然相当地道,而且分量十足,以至于吃完面后剩下的菜全部打包了。

东北本土菜的最大特色是实在,有一家店叫“盘比锅大”,可以一定程度上说明问题。一个人出去吃饭是很浪费的,哪怕是像我这样食量还可以的男人。当然实在不是全部特色,有一些别有匠心的菜,是别处吃不到的,除了上面提到过的一些饼,还有看似简单的烧茄子,外脆里软,很有味道的鸡蛋糕,嫩且入味,等等。但我很受不了东北的凉菜,凉菜本来是当小点或者开胃菜,可是一上一大盘,乱七八糟的东西堆在一起,加上很浓的酱,吃两口就腻了,现在是看到凉菜就倒胃口。

烧烤主要是韩式的,用一种铁篦(bi4)子罩在火上,让顾客来自己烤。也有用铁板来“烤”的。这种店的水准相差很大,主要在于篦子的质量(很容易烤黑掉),肉的质量和切割水准,以及很重要的酱。沈阳最有名的一家,好像叫韩都?只去过一次,味道相当不错,鸡脆骨和大麦茶的味道一直忘不了。不过真的没有看到像杭州的脉周那样的西北风格的烤肉,毕竟这样一点点自己烤,不能保证质量,也很累。

川菜的味道不如杭州的正宗(比杭州的还不辣:),也没有看到提长嘴茶壶来冲茶的;广东菜多为广东人开的,较为正宗,汤、粥、小点心都很好吃,不过只在沈阳一家大店吃过一次,长春一家小店吃过一次。至于海鲜,恕我没有口福,即便东北背靠海,由于过敏也没法吃。

东北的浙江菜,十分的有趣。我个人认为杭州菜的精华在于清甜的做法和历史文化,比如叫花鸡,吃一口不觉得有味道,多吃两口就吃出一种清香来,叫花鸡同样有一个传说,文化韵味十足。东坡肉,宋嫂鱼羹等等,无一不是靠的历史文化,只有在杭州吃,才能觉得有些味道。在杭州呆了多年,也只能说出一些名菜,并不能说出什么名堂来。东北的浙江菜多数是我没有见过的菜:P,有一家专做杭州菜的饭馆,一进去我就傻了,没有一道菜是我在杭州见过的,除了一道在青芝钨常吃的尖椒牛柳,改名叫“杭椒牛柳”,真是哭笑不得。菜式改的极其怪异不说,味道实在不敢恭维,就说那个牛柳吧,尖椒不够脆爽,一口吃到一堆辣椒仔,牛柳不够绵软,嚼来嚼去嚼不烂。反正我现在是决不去东北的浙江菜馆了。上海菜,我了解的只有小笼包,在东北也没有吃过,就不说了。

东北菜馆的建筑风格,都十分的稳重,像银行一样――这也是东北的整体建筑风格,稍好一点的饭馆,门面上看去都豪华无比,招牌巨大,门口很小,看上去就先声夺人,门前站上一个穿礼服的大个保安,两个穿旗袍的mm,再停上一堆可能上街横冲直撞的奔驰宝马林肯什么的,让你都不敢进去。其实这种地方也没多贵,不像杭州的饭馆的哪怕门脸很小,吃完后的帐单能让你出汗。

在杭州我还没有去过什么主题餐厅,在东北我见到过秦朝的主题餐厅,门口站的保安穿着一身铠甲,很是有趣,餐具也都是仿古的,包括瓦罐,不过酒杯还是玻璃的,有点美中不足。还有清朝的主题餐厅,没进去过。这些餐厅都很有意思,经营者也还是费了许多心思的。

现在,有些想去东北的乡村看看,找找真正地道的菜,城里的菜,各地的差异已经越来越小。

周星驰==卓别林+加菲猫

补一篇年初就想写的文章。

今年年初看了在中国首次出版的加菲猫(漫画书)之后,在原先的结论上,我完整的认识到: 周星驰 == 卓别林 + 加菲猫。

我在看书时,根本没有去想周星驰,无奈对星爷的电影太熟,加上雷同的地方实在太多,就不停的从脑子里蹦出来。

卓别林是百年前的人,而加菲猫也是上世纪70年代的东西,都是美国货。说周星驰电影全是拾人牙慧恐怕有点过,但是绝对可以说,大部分笑料都是炒剩饭--您要是不信可以取买一套卓别林电影和加菲猫漫画来看看。

即便是炒了剩饭,其演技仍不能和卓别林比,发笑指数不能和加菲猫比。我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,心都往下一沉。十几岁开始看周星驰的电影,尽管是越来越烂越来越低俗,但还一直在看,突然知道自己原来做了十年的井底之蛙,吃了十年炒的不怎么好的剩饭,是怎样一种感受?

总有国际名人说这样的话:你看,全世界都在讲中文。这可能说的不错,但是用中文讲出来的,全是西方文化;用中文唱的歌,都是西方音乐;用中文卖出去的衣服,全是西式服装;用中文标注的图纸,全是西式建筑……全社会唯一在公共场合穿唐装的,就是茶楼酒馆里面倒茶的和上酒的服务员;唯一能看到的中式建筑,就是围起来收票的地方。故此电影里讲的中文,是从英语翻译或者说抄袭过来的,倒真的一点也不奇怪了。

不过就算是抄,也比专拍中国阴暗面去国际上博同情拿奖的导演要好。

科学干不过营销?

今天在某个营销知识网上无意间看到一篇讲珍奥核酸的文章,说是01年前后全国媒体批斗核酸,世卫组织也声明过人体不缺核酸,并无法吸收外源核酸,结果到04年,珍奥核酸赞助了春节联欢晚会,并有几亿的销售额。最后的结论是,科学干不过营销,只要有合适的营销手段就行了。

这个潜台词就是说:中国的老百姓容易骗。“营销”两个字,几乎等同于“骗钱”。我看了珍奥的营销文案(真假未知),不过尔尔,不晓得为什么还能骗到人。

商人们很懂得如何利用科学的名头去营销。诺贝尔医学奖的得主和珍奥核酸公司(的研发中心)签约,这个挂靠很笨拙但是很有效。各种电视直销的产品,多数都是找几个鬼子装成doctor,并频频提及诺贝尔奖;公车上看到的抗癌新药,竟也和诺贝尔奖得主有关;这些挂靠,无耻但是仍然有效。

联想的电脑,说是平均无故障时间(MTBF)是6万小时。这个6万小时,大概是这样测出来的,167台计算机,都连续运行半个月不出问题,167*24*15=6万。MTBF是个啥?这里说道,MTBF通常用来衡量硬盘和打印机,pc用的硬盘一般在50万小时左右;这里说的更明确,MTBF只能决定你在部署1000台计算机时,要买多少颗备用的硬盘,而不能用来决定你选择什么硬盘以避免数据丢失。我没有诋毁民族品牌的意思,但是还是只能说,这又是一例,打着科学的旗号,来做市场营销的行为。MTBF 6万小时只能证明联想的品牌机是能用的,除此之外,一点意义都没有。

营销才是第一生产力。什么时候我才能营销别人呢?要努力。

NoLogo是一种生活态度

k68这个域名现在看起来实在有一点莫名其妙,一个字母加两个数字而已。

于是新注册了域名nologo.cn,注册cn域名的好处是为国家节省了外汇——其实是便宜,只要40块一年,据说曾有过35块一年的。换域名的同时换了网通的空间,从我这里看是快了很多。

NoLogo这个词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看来的,是一本书,讲述了现代社会的人过于有名牌情节,而大量的名牌靠的是广告和欺诈,呼吁人们过NoLogo(不要名牌)的生活。这同时是一种生活的态度,抛去虚荣,走向真实,搞清楚为什么而活,自己到底要什么,更要坚定自己的选择。

中国人崇尚品牌十分的过火,又十分的狭隘。比如愿意为了IBM Thinkpad的Logo付出其价值两倍的钱,但却不知道Gateway是做什么的,甚至不知道Dell;看到穷人用zippo,总要怀疑一下是不是假货,哪怕自己区分不了。有一次我碰到一个小姑娘,看中了一件阿迪的Tshirt,款式不错,结果那件衣服上adidas的字样非常的小,她就不买了;问她为什么:要是地摊上买来穿,商标无所谓,可是现在花了比较高的代价买阿迪,商标不明显的话太不划算了。把KFC当西餐厅的年轻人也大有人在,慢慢的吃,仿佛很有情调一般。我读书时曾借了一个同学的外套穿,有人就对这衣服估价30块,第二天我还回去的时候,同学告诉我这衣服300块,是某名牌——我倒不对这个价格有任何惊讶,只是估价的人,明显是根据我的经济状况来估价,而不是真的了解衣服。

中国本土的品牌文化同时又十分糟糕,古老的品牌保护的不好,新的品牌则几乎全是靠广告轰炸,根本谈不上什么口碑或者品质,更没有文化——所以中国的电视业才能这么发达。我一个朋友的爷爷,天天在家没事情做就看电视,电视总演脑白金的广告啊,可是儿女偏偏不给买,电视上说老年人一定要补这补那啊,不吃怎么行;老爷爷就自己攒钱买,可是因为有Logo,价格很贵,有一次一个年轻人就上门推销脑白金,价格只有一半,老头就拿出积蓄自己买来吃了——后果很严重,吃了假药,进了医院,有后遗症。有这个钱天天吃鸡汤甲鱼好了!

中国大地上的众多国际名牌,有几个是老外听过的?有一个医药广告,请的一个老外来拍,老外觉得这么太假了,就在广告中用英语说:“这玩意连狗我都不会给它吃。”结果广告照样配音播出了——拍摄现场没人懂英语!这真不是我杜撰的,上一期的青年参考上登的,这个老外就是中国某电台的员工。

不特意的为了名牌而选名牌,这是第一重境界;没吃过鲍鱼也不想吃鲍鱼,这是第二重境界;…… ……;能深刻理解钻石其实就是炭,不值得花那么大价钱,这是最高境界:P

软座

最近发现火车上有个叫软座的东西很不错。沈阳到长春的硬座价格是28元,软座价格是44元,贵了16块钱。在价钱的绝对值上相差不多,可是几乎和硬座是完全不同两个世界。

具体的,硬件上:1,每排只有四个座位,中间的过道更宽敞;硬座是一边三个一边两个。2,每排有一个暖水壶。3,套在座位上的垫布更干净一点,却感觉不到软。

软件才是真正花钱买的:1,女乘务员是整列车最漂亮的,穿的是和西式礼服类似的制服。2,没有来叫卖袜子的,即便有也不会呆太长时间。3,不允许持站票的乘客呆在软座车厢。

乘客的习惯也更趋近城市化,比如不会有人脱了袜子搁脚在你身上,不会有大声喧哗,而硬座车厢这些根本很平常。

这样的软座车厢接近于杭州到上海的直达短途火车的素质了,多花16元,能够坐的舒服一点,很值得。不过还是感觉,这样的车厢的存在,带有一点歧视的味道。

滚动至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