再读《圣经》(一)

微信或微博的朋友圈,最爱看的是各种晒,晒创业/晒娃/晒美食/衣服/旅行/趣文/开心/不开心,因为既然是朋友,也就不必藏着掖着,而朋友圈扩大到一定程度后,深度好文/必读鸡汤/重大政策就多了,然后各种杂货店就上来了,朋友圈就完蛋了。几百字的鸡汤如何能指导人生?莫不如读一读《圣经》,在这个星球上,没有一本经典可以做到如此广泛的教化和知行合一。即便不加任何解读,这些故事也渗透人心,在一代一代传递着信/望/爱。

四福音书中,我最爱读的就是《路加福音》,这哥们是个医生,写的东西比较倾向于纪实和靠谱。邻居和好撒玛利亚人:

《路加福音》10:25-37:有一个律法师起来试探耶稣说:“夫子,我该作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?”耶稣对他说:“律法上写的是什么?你念的是怎样呢?”他回答说:“你要尽心、尽性、尽力、尽意爱主你的 神;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。”耶稣说:“你回答的是。你这样行,就必得永生。”那人要显明自己有理,就对耶稣说:“谁是我的邻舍呢?”耶稣回答说:“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,落在强盗手中。他们剥去他的衣裳,把他打个半死,就丢下他走了。偶然有一个祭司从这条路下来,看见他,就从那边过去了。又有一个利未人来到这地方,看见他,也照样从那边过去了。惟有一个撒玛利亚人行路来到那里,看见他,就动了慈心,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伤处,包裹好了,扶他骑上自己的牲口,带到店里去照应他。第二天,拿出二钱银子来交给店主说:‘你且照应他,此外所费用的,我回来必还你。’你想,这三个人哪一个是落在强盗手中的邻舍呢?”他说:“是怜悯他的。”耶稣说:“你去照样行吧!”

在朋友圈转发素不相识的人的救助信息,诚然,这是好事。可如果能关爱下自己身边的人,社区里需要帮助的人,本市里需要关爱的人,就像好撒玛利亚人一样实实在在的帮助身边的邻居,岂不更好?

路边的老人不敢扶,也不能完全说成是人口素质问题,而是法制不健全。在欧美国家很多地方都有《好撒玛利亚人法》,上海市也开始实施类似的地方法条——路人如果帮助需要救治者,将不对发生的可能后果负责。

谁是我们的邻居?中国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市场,各路资本绞杀之地,以经济建设为纲(全民向钱看)的典范,人们是否可以抽点时间,回答一下这个问题。

建筑师负责制

住建部终于搞建筑师负责制了!参照欧美日的体系,鼓励合伙人制度,让建筑师(以及结构/机电工程师等,下文的建筑师均包含)可以在投入不大的情况下,直接建立小型企业,不再需要庞大的机构才能执业,类似于一名执业医师就可以开诊所。

房屋的首要是防震防风防火,保障生命,然后才是其他,这也是建筑师需要捍卫的底线。可惜的是,在保命配置上,规范是最低标准,但从开发商角度,往往作为最高标准,减少投入,宁可在景观和样板房上多投入都可以——在客户最直观的地方,这没有错。

08年汶川大地震,我参与了部分灾后评估研究工作,可以说大部分按新规范设计的建筑经受住了考验,而楼梯间的破坏程度是超出预期的——早在那之前,在老总工的坚持下,我们在这些部位就加强设计,但根本得不到业主的理解。不到一年,公众对于地震的恐慌过去了,也没有人再关心房屋的结构工程,好在,规范得到了提升和修订。

从业主方反过来看,大部分专业人士根本就不配,或者说根本没用心。从平面布置上,扫一眼就知道,布局不是最优,也不经济。看细一些,图纸漏洞百出,从建筑/结构/机电各个专业图纸来看,能搞懂抗震/消防/人防的人真的不多,大部分人是机械的软件操作工,而根本没有理解规范,更不要说了解规范背后的事。同时,有一些业主方的建筑师也未必明白多少。因为历史原因,需要大干快上,国内的图纸深度,照比欧美日不在一个级别上。

在整个项目周期内,图纸只是一小部分,漫长的建造周期是更大的考验。强大的总承包可以吃掉大部分图纸问题,但是操蛋的总承包自身难保,如果再有不合理的分拆,问题更多。在工期压力面前,管理问题会被进一步的放大,国内的诸多事故就是由于赶工期来的。在有一些企业,业主方管理人员质量意识淡薄,以想办法验收为最高标准,而根本没有踏踏实实的做质量管控,验收通过后,消防系统根本不打算运转,令人可怖。大品牌,在这方面还是做得要好的多。

回到住建部新规,推出容易,如何落实?建筑师是否有能力负起责任?权力如何通过法律来保障?

建筑师是否有能力,只要正常招标,认真筛选,是可以控制的,但是否允许建筑师作为设计总承包,自行委托工程顾问及其他顾问,很难说,这种模式很少见,只在少数大型公建采用。对于现场工程,要行使与责任对等的权力,也是很难。经历过港资项目,完全贯彻建筑师负责制,建筑师团队里是有人精通工程建造的,让停工整改是必须服从的,业主信任顾问,不轻易否决顾问,从香港法条上讲,也无权否决建筑师意见。

住建部新规,没有扩展建筑师责权,也就是说,工程责任还是在施工总承包身上,建筑师保证图纸正确就可以了,恐怕很难去行使其他权力。甚至,新规会不会导致更多小型设计团体出现,进一步让设计费下滑,陷入新一轮的恶性竞争和循环呢?毕竟,大家向钱看,顾不得专业人士的尊严了。我盼望,不要发生这样的状况,建筑师可以做的更好;也盼望,五到十年内,所有的建筑交付使用时,是合格的,通过验收的,各项功能都能运转的;当然,保障了生命,漂亮优雅,舒适好用,人性自然,就更好了,这是更加久远的事了。

读《心外传奇》

今天读了李清晨的《心外传奇》。

看了几乎所有优质医疗剧,心外是最帅的,代表作《医龙》(日),产科是最暖的,代表作《产科医生》,没有之一。一个是挽回生命,一个是创造生命,而即便无神论者也会认同,生命是个奇迹。心外要做的总是游走在生死之间,电视剧里总是成功拯救生命,而现实世界里,会有人救不回来。

人类历史上,从蒙昧到掌握知识,是非常不容易的,当下的人,是躺在前人的遗产上的。无法想象,在没有疫苗,青霉素,外科手术的古代乃至近代,普通平民根本没有生活质量可言,王公贵族生病也不过是多活几天而已。穿越回古代的话,最可能的是很快就因病挂掉了,熬不到拜相封王那一天!

心外手术的死亡率,是从曾经的99.9%起步的。曾经被外科祖师爷排斥,认为没有手术可能,偶尔有个别医生遇到极端案例,缝合心包成功,后来,终于有了低温手术的方法,几分钟内解决问题。在电视上看到心外医生的缝合速度,很是惊人,但是从书中了解,这并不是个案,在早期手不够快病人就死了。

心外手术效果立竿见影,拯救蓝婴,术后马上可以看到嘴唇泛红,心脏的重要可见一斑。人体的强大,超乎想象,一些先天心脏病,通过简单的缝合,随着小孩的发育,就会自己长好;有一些手术,心跳停止,靠体外循环来支持,手术后,血液回到人体,心跳恢复,多么神奇!以前看电视,就在想,体外循环(人工心肺)怎么搞出来的。想过会很难,没想到有这么多坎坷。

体外循环的研究进程,真是惊天地泣鬼神,前仆后继的医生,被无情的打击,想想看,做一台死一台是什么心情,再强大的心理素质恐怕也受不了,有一些甚至一生都没有再拿起手术刀。最让人震撼的是,竟然曾经有“交叉循环”这种体外循环方法,脑洞大开。那个时代的仪器,大概是无法精确控制压力和确保加氧,将父子的大动脉用导管相连,用父亲的心脏作为循环泵的替代,用父亲的肺来给血加氧,保证孩子的心脏停跳后体外循环——顶住了记者们200%死亡率的压力,这样的手术竟然成功了!有的孩子父母都无法匹配,靠志愿者进行交叉循环,现在很多人连献血都未必会做,要躺在手术台上,冒生命危险,开大动脉做人体仪器,这是怎样的人道主义精神!有的小孩术后死亡了,父母同意解剖寻找真正死因,这就是贵族气质。

AED这种小型设备,在大型马拉松赛事是必不可少,在地铁站等公共建筑也常见,可在当年,心脏的生物电机制,是偶然被发现的。微型心脏起搏器,已广泛应用,在当年,这玩意和冰箱一样大。现在微创手术已经很平常,在当年,只有一个疯狂的医学生敢把管子插到自己心脏还拍个X光!

再说一次,今天能舒舒服服的活着,因为我们站在无数先贤的肩膀上。不单是心脏外科手术,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,所有的一切都是这样。扔到荒岛上,我们与野人无异。

感恩,感谢生命,感谢医生们。

在本地使用git做版本管理

此前一直在用乌龟svn做本地版本管理,最近认识了一帮伙伴,都在github上倒腾,我一开始只会在web上编辑,慢慢发现不方便,也好像有点低级,就也装了本地的git客户端。随后,鼠标右键的东西太多了,琢磨能否把乌龟svn删掉,这下发现,git做本地的版本管理,真是神器也,再简单不过了,有些网文写的过于复杂,其实就一句话:

在目录上执行git init,或者右键创建新的repo,然后,就可以愉快的开始提交(commit)了。

给非程序员使用,我觉得可以进一步简化,比如一键全部提交,因为很多人只是怕改来改去忘记了,可以随时回滚而已。当然,在本地做一些小项目,还可能需要创建一个dev分支,在这上改,改差不多了再merge一下。至于remote,push,pull这些东西,本地管理是不需要的,这与svn是根本不同的,一开始逻辑没拧过来,总想push上去。只要.git目录不强行删掉,其包含所有文件的snapshot,就是一个完整的版本控制系统,随时可以回溯到任何版本。实在要模拟远程,创建一个bare库即可。

由于是从svn转换过来,我期望可以完整的保存所有的记录。这里走了一些弯路:

  1. svn需要有trunk目录,如果没有,新建一个挪进去;
  2. 我用subgit这个工具import一键生成只有空文件,不好使;
  3. git svn clone是好使的;

git没法像svn那样checkout或者提交某个目录,而需要用subtree来创建一个分支,但这个分支是悬浮状态,从图形上看是凭空出来的一个点,后续的提交拉取感觉也奇怪。看了几个知名项目的git图形,聚沙成塔,聚人成精,模块单独拉出来都不会是长期分支,更不是subtree,再看看我一点点可怜的代码,还搞什么subtree分开闹革命,就都放在一起吧。

git客户端,首推git for windows portable 和 gitExtensions的组合,再有一个sourcetree备用就足够了。gitExtensions回朔文件历史的方式似乎比其他git客户端更为先进,不论是改名,换目录,他会尽力去找到源头,对初始规划不完善的业余人士非常有利,同时,看代码也非常方便,sourcetree窗口的布局不利于看代码。没有一个客户端能完整取代git命令本身,或多或少都有支持不足。

不清楚大规模项目实操中svn和git各如何,但在本地,显而易见git是更容易的选择。

不懂就要被骗

大部分中国人,活得累的一个原因是几乎所有的事情都得懂,落后就要挨打,不懂就要被骗。

比如家人生病,医院其实并不能像电视剧里那样,提供真正的医疗和护理服务,必须得抽出一个人来陪护,雇佣护工,给多少钱能找到好人呢,比你的工资高的时候才可以,这样悖论又出来了。甚至,给钱多了,也极难有专业的优质的省心的服务。还比如教育,姑且不说水平高低,学校完全实现不了托管孩子的作用,老师整天把家长弄到微信群里点来点去,这倒是强项。政府就更不必说,在东北,跑一个事儿不去三趟以上是摸不清门路的,纳税再多,也么有啥子服务不服务,南方能好到哪里去呢。中国的医院,学校,政府,只是把病人,孩子,纳税人圈养起来的机构,实际上省心的服务极少能够提供,这真的很奇怪,但放眼一看,各行各业,莫不如此。

在地产行业,不管是不是EPC合同,很多时候,甲方干的是总承包单位的活儿,总包干的是分包,分包干的是劳务,甚至有时候初始管理不到位,后来甲方把所有劳务和供应商的活儿都得兼着管了。又比如装修这档子事儿,没有个懂行的,要么是你自己,要么是朋友,盯在那里,给多少钱都保不齐不偷工减料,装修一次,从材料到人工,都得成专家。多年的经验表明,钱给够或者不给够,不是决定性因素。当你愿意多付钱买省心的时候,人家好像在玩德州扑克,鱼来了,傻子来了,只会钻各种空子宰你,而并不会提供专业的服务。

试多几次花钱买罪受,整个社会的风气就成了不愿意多花钱,或者,愿意出国去花钱。

人心浮躁,到底怎们能打破这个局面呢?互联网企业扛起了解决痛点的大旗,结果呢,帮人省钱的互联网企业一堆一堆的,提升品质的,除了神州专车,神州租车,不是我给神州洗地,真没有了。大部分互联网企业说白了就是网上中介,英文叫O2O显得牛逼了,要么压榨下游,要么压榨上游,最终是提升整个社会的成本,降低整个社会的品质,原来10元的煎饼,10元的盒饭,10元打的出租,现在互联网平台要抽成20%,互联网煎饼价格变成了12元,品质与他们无关,让下游抢单,让客户评价,钱到手。靠这种思路,只能是互联网公司在风口上圈钱走人,于社会并无助益。

大家都在钻钱眼,赚快钱,都在抱怨别人,而没有把手头的事情,做的专业,做的足够好,结局就是大家都不好。形成专业的圈层,提供省心的服务,相互愿意花钱买服务,这是推高并维持住人力价格的本质,如果专业人士都不能整体富裕的话,国家不可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。互联网和软件行业走在前面,其他的行业里,机会是无限的,但愿我有生之年,能赶上这波大潮,国民能真正富裕,不懂不再被骗。

 

滚动至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