攒了一台新机器

最近花了一点时间,对于这个世代的硬件做了小小研究,攒机如下:

  • 主板 微星b360m mortar迫击炮
  • CPU intel 8400 盒装
  • 内存 镁光英睿达 2600 8g x 2
  • 硬盘 三星 970 evo plus 500g
  • 电源 酷冷 gx450
  • 机箱 酷冷 q300L
  • 第2个图形芯片 p106
  • 第2个硬盘 西数 h310 4t

一共合计是5k左右。

性能目标是处理文档图片很快,能编程和科学计算,求稳不折腾。

AMD在处理图片和科学计算方面,传统上是没优势的,但是最近两年似乎很给力,价格也真心便宜,很想上一把试试。略微研究之后发现,cpu lane方面和intel完全不一样,带集显的话剩余所有设备就只剩下8x了,连一块显卡都跑不满,更不要说其他pcie扩展,低端平台上扩展性不好。虽然4x/8x其实也能用,但本着求稳不折腾的原则,还是放弃了。

因为8代酷睿性能暴涨,一开始考虑过intel的nuc小盒子(tdp 28w)或高性能笔记本电脑。cinebench R20的成绩,实测mbp2018的8259u电脑在1700分左右,云测8250u/8550u/8656u等15w的U基本上在1200左右,也就是说主流移动平台,不论贵贱,其cpu性能都受散热压制。mbp15寸的8750h能跑到2700,但其散热也很难保证,无法扩展图形卡是硬限制。

最后选择了中庸的8400台式机平台,实测能跑到2300分。

很早以前,玩过纯铜管无风扇散热,上到带K的cpu,相当的折腾。现在索性选了带盒装风扇的板U套装。不超频的话,b360m+8400感觉不错,迫击炮自带DP+DVI+HDMI输出,有4条内存插槽,两个m.2(实测可以插两条nvme,速度都在千兆以上),两个usb3.1gen2(也就是千兆速率,其中一个是type-c的,对于gen2设备的兼容性比A口更好一些)。

内存入了两条镁光目测为真。SSD这块,刚好三星出了970 evo plus,同价位无敌手,不想用朝鲜货也真香了。电源机箱都用的酷冷经典款,现在流行走背线和玩灯,机箱都变胖了,不过整体体积还好。

8400本身集成了核显,为了做科学计算,淘了一张矿卡p106,6g显存。因为不玩pc游戏,也不用破解,但这货原来被阉割到1.1×16了,其实pcie3的x4带宽就够玩了,用amd平台其实也行。西数4T企业机械硬盘做第二硬盘,5年保求个安心,其实用不了这么大容量,但是这么便宜也就上了。

最后,配一个小米的wifi插座,在需要存取资料和计算的时候可以实现远程来电开机,用teamviewer速度还可以,算是有了一个云工作站。

目前用着美滋滋,主要还是几年不装机,过了把diy的瘾吧。


wordpress upgrade to php7

升级wordpress到php7.3,如果遇到500错误,很可能是mysql扩展没打开。

按上图红框内勾选后(cpanel),升级成功。

郑州国际马拉松

上周六跑了郑州首届国际马拉松半程,基本已成跑渣,枪声成绩跟净成绩差了20多分钟——迟到了!不得不与健康跑的队伍一起出发,然后一路超车。这5公里,声势浩大,一片欢乐的海洋。

对于出成绩而言,在这个队伍里并不是什么好事。当然,马拉松重在参与,并没有不敬之意。

这与我们的人生竞争何其的相似!有一句话:

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,根本轮不到拼天赋!

第一次完成全马之前,我经历了足足8个月的系统性训练,完全自律,按照标准训练表,风雪无阻,不完成训练计划绝不回头。跑马的人看似很多,其实摊到全国人民,很少,训练的过程,很孤独。最难的是2公里,然后是5公里,接下去是20公里,30公里,40公里。大多数健康跑的,1公里也没有在跑。我也跑的很慢,直到,追上了关门兔。下一步,就是追下一个兔子。

你如果不追上标杆,就只能一直浑浑噩噩的混着,还自以为大家差不多,大家都是这样的。

大家其实差的很大。业余选手看不见职业选手的尾巴,半马选手看不见全马选手的踪迹,跑渣看不见半马大军,健康跑看不见跑渣队伍,而更多的人,根本就连参与马拉松的心思都没有。

为什么我认为马拉松一定要参与,哪怕是健康跑,因为一座城市为了这群跑者可以放肆,而停下了自己的脚步,动用了不计其数的资源,交一点点钱吃吃喝喝领点东西绝对划算,何乐不为呢?本次郑州国际马拉松,一直到开跑前一周还可以报名,千万人口的城市为什么报名者寥寥呢?

追上倒数第二个兔子,就接近我的极限了。记得第一次跑马,大连的姑娘们一加油,像打了鸡血一样的冲,后来就是提前透支,提前撞墙。现在我懂得,跑马如人生,不是跑给别人看的,只有跟着自己的节奏,有自己的追求。

头一天吃饭比较乱,比赛当天慌乱的连早餐都没有吃,加上很久没有训练,身体有些反应。好在安全完赛,总的来说还行,还是尽量不打无准备之仗为好。

每次跑马都能有些领悟,今后要更加努力!

 

 

 

Ubuntu唱的哪一出

前几日采购了新电脑,安装了Ubuntu Linux 18.04LTS桌面版本。

大失所望之余,对于Ubuntu的桌面策略,也是搞不清楚,甚至怀疑是不是微软的卧底啊?

上一个版本是unity,这一版是gnome,而且,几个作为操作系统的基本元素,在长达十年的进化当中,仍然没有质变:

  1. 控制面板还是很弱;
  2. 驱动管理还是很弱;
  3. 软件管理还是很弱;
  4. 遇到一点疑难,不会命令行就没法缝补着活下去。

我需要自己编译网卡驱动(realtek),联网之后,蓝牙驱动并不会自动搜索到。当然的,你还得安装gcc,安装make,还得会用vi,如果不是ubuntu,还得安装头文件,妈妈咪呀。

据说,下一个LTS版本,又要换默认的桌面套件了,这样来回折腾,用户怎么习惯,怎么粘住?

这十年如果潜心打磨一个桌面环境,早就可以贴近windows或者osx的体验了。可是并没有。

今天是这一出,明天看那个桌面的社区比较火了,又是那一出,这哪里是做操作系统,这是在七拼八凑啊。20年前我接触Linux开始,到如今还是如此。国产的Deepin在自己开发桌面环境,但是只有ubuntu这样的大厂才能与硬件厂商去谈,去把驱动搞出来,恐怕这件事,也没有下大力气在做。

开源世界做了那么多成绩出来,在桌面环境上,恐怕已无翻身之时了,大家缝补着自己的系统过日子,觉得很好,很棒。一直等着有一家发行版一统天下,有生之年,见不到了。

节奏

我们现在有一种不好的风气,就是把节点无底线的提前。

节点往前压,理由无非是:取法乎上,得其中;取法乎中,得其下。

可每个城市的情况不同,每个项目的情况千差万别,每个负责人编制原始计划的风格也不一样,有一些项目的节点根本没有多大水分,也被强行往前压——不听解释,不做分析。

可预见的情况是:

  • 风气败坏。没人认真思考,认真面对计划。怎么讨好领导,怎么演戏,怎么找理由,成为主流的核心业务。到节点死线的前一秒还高喊能完成,过了这一秒再出发,面对延期的节点继续喊。
  • 品质无法保障。60天合理工期的东西,非要压缩到30天,于是有一部分工法就被迫采取了非常手段,直接影响效果,然后呢,其他工序还是拖到了60天,那些劣质部分等于百抢了。
  • 优化无法实施。60天合理周期的手续办理,非压到30天,于是设计图纸只有放弃所有优化,来奔命往前跑。天天喊着一定能完成,最后还是用了60天,未能优化的部分白牺牲了。
  • 安全问题忽视。深基坑就是一个典型例子,如果都无法保质保量做好,而非要抢着往前走,这种要么不出事,出事即大事的问题,刀口舔血。
  • 客户等待。客户蓄了又洗,洗了又蓄,皮了;满意度很难维持。
  • 融资周转。土地可以做抵押物,在开盘前解压,一个月月推迟的计划,导致长期无法融资。在没有可能短期产生现金流的项目上投入过多,月复一月,甚至一年又以南,慢慢就周转不开。

哪怕五六人的集体舞,突然要求加快节奏,或者某几个人加快节奏,是否能够舞的更好?可能,有人会摔倒,或者,没法继续跳下去了。何况,这么庞大的系统工程。

滚动至顶部